“讀故事 強作風”學習宣傳活動月丨郭永懷:做力學事業“鋪路石”
為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,將4-5月定為“讀故事 強作風”學習宣傳活動月。引導全所職工、研究生結合科技創新實際,大力傳承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、報國為民、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,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創新文化建設,以優良黨風引領優良作風學風。
第二期故事的主人翁是:郭永懷
郭永懷(1909—1968)。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。1945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。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(院士)。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,被追認為烈士。 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、副所長,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。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。在跨聲速流和奇異攝動理論(PLK方法)方面的成就為國際公認。倡導了我國高速空氣動力學、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。擔負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,為發展我國核彈與導彈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1999年被國家追授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。
郭永懷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,對獎掖培植后輩卻不遺余力。他曾說過:“我們回國主要是為國家培養人才,為國內的科學事業打基礎,做鋪路人。我們這一代、你們以及以后的兩三代,要成為祖國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。”郭永懷給他的學生一種“特權”:只要有學術問題向他請教,什么時候都可以。凡有年輕人找他時,他都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,認真回答所有的問題。學生要發論文,郭永懷將自己的名字從論文署名中勾掉。他說:“我從回國之日起,已把個人科研上的得失置之度外,我認為不署名有利于青年人增強獨立工作的意識,有利于他們迅速成長。”
1958年初,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組,時任副所長的郭永懷指定年僅30歲的俞鴻儒擔任組長。風洞被稱作“飛行器的搖籃”,能夠人工產生可控制氣流,模擬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復雜狀態,從而發現設計缺陷并改進。國際上現有的風洞建造費用高昂,工藝要求高,需要大量資金投入。當時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基礎,決定了不可能效仿國外路線。郭永懷說:“錢少亦可以工作,應該學會用最省錢的方法解決困難問題,那才是真本領。”
1967年,郭永懷看見一座大尺寸高性能激波風洞在實驗室安裝起來,以為俞鴻儒“亂花錢”,非常生氣。畢竟當時北京大學在上海加工一臺規模小得多的激波風洞,加工費要80萬元。不過,當他得知這臺設備是俞鴻儒等人通過收集利用廢舊設備,尋找便宜的加工廠生產制造,加工費僅支出8萬元時,他轉怒為喜。
1969年,俞鴻儒帶領激波管組成功建成JF-8激波風洞。它的性能堪比國際大型激波風洞,造價卻極其低廉。在俞鴻儒看來,導師郭永懷讓他領悟到:科研最關鍵的是人,是創新,而不是錢。有創新,再少的經費也能用自己的辦法做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作。沒有創新,用再多錢仿制國外再多的先進技術也做不出真正有價值的科學成果。
????來源:中國科學院科苑黨建公眾號
附件下載: